• 复交水稻最后

    2014/4/18 17:22:44  手机视频播放需要安装flash插件

    复交水稻最后

  • 复交水稻之父耕得人做客——CCTV华人会客厅

    2014/4/18 17:07:10  手机视频播放需要安装flash插件

     耕得人(原名吴炆耕).一九六一年出生.湖南怀化人.从事生态农业.生物科学技术研究,无公害.有机.环保农产品产业化生产资料的种植技术.主要业绩突出,利用独创专有的多项发明新技术,研究的生物肥料,"生物中药.复交育种''向阳载培.等新技术,新才料.生产的农产品全部符合并超过国际无公害有机食品标准的主要成果。

耕得人:复交水稻育种发明人  有人说“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世界”,种子作为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发展中最重要与最活跃的生产力,而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人们选择粮食已由过去的“吃饱”转向“吃好”。   究竟什么样的粮食才算得上是“好”的粮食?复交水稻育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种水稻的培育方法与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相比有哪些不同呢?“复交水稻育种方法”的发明与广泛推广将会给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稻草同田”的水稻种植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本期《华人会客厅》专访“复交水稻育种”发明人耕得人。 个人简介:   耕得人(吴火文耕).一九六一年出生.湖南怀化人.从事生态农业.生物科学技术研究,无公害.有机.环保农产品产业化生产资料的种植技术.主要业绩突出,利用独创专有的多项发明新技术,研究的生物肥料,"生物中药.复交育种''向阳载培.等新技术,新才料.生产的农产品全部符合并超过国际无公害有机食品标准的主要成果。   导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人们选择粮食已由过去的“吃饱”转向“吃好”,那么什么样的粮食才算得上是“好”的粮食呢?   究竟什么是“复交水稻”?“复交水稻”的培育方法与一般水稻培育方法相比有什么不同?打破常规一词又如何解释呢?   稻草同田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施农药与化肥的水稻种植方法真的可行吗?
复交水稻超有机稻米在江西、湖南示范成功 复交水稻的发明人吴炆耕发明的“复籼201号”在江西革命老区基地培育示范成功,江西省修水县黄港镇月山村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成功培育超级稻的地方。 走进江西省修水县黄港镇月山村“复籼201”稻田,我们发现这里的水稻和其它地方的水稻有所不同。修水县这个地方长年干旱,水稻种植尤为困难,但是吴炆耕发明的“复籼201”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具有抗病、抗寒、抗旱、抗倒伏性的特点,能使任意一种抗性水稻品种与优质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种植不用任何激素和农药,并且稻田生长不受任何杂草丛生影响。吴教授告诉我们,他的稻田不用除草剂,也不用化肥。让杂草和水稻共同生长,真正实现了“稻草同田”的景象。 当天上午,中国发明创新型专利绿色种业“复交水稻”百亩示范验收测产现场新闻发布会如期在修水县300亩种植基地举行,现场由江西省修水县黄港镇月山村主任邱中华宣读了测验结果,“复籼201”稻田一亩产量为600公斤,一株稻谷产量4-5两,一株59穗,大穗有367粒,小穗有117粒。本次验收测产本着公开透明,公开公布测产方法,测产结果百姓人人皆知,并且都掌握了测产方法,从而保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防范了不实夸张的宣传广告。 对于湖南省溆浦县的村民来说今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通过中国“复交水稻”发明人吴炆耕对“复香211””的浸种、播种、育秧及大田管理等种植方面作了详细的讲解,使得当地的老百姓的水稻大丰收。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科协、科技局、镇政府都对此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 通过走访村民粗我们略估算了一下,今年的水稻一亩将节省农药肥料成本100—200元左右,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通过这次的组织验收测产证实“复香211”株产量能达到5-6两,亩产量达到了600公斤,有条件的地方还能生产出有机稻米,真正做到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确保了粮食的质量安全。 同时“复交水稻”超有机稻米万亩示范基地在中国长寿人乡也拉开了帷幕。 超有机万亩示范工程,由中国复交水稻专利发明人吴炆耕于2009年回到湖南开始策划,于2011年在农业部特约研究员赵小林和麻阳县广大人民的帮助与支持下开始实施,目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复交水稻称得上是当今的绿色水稻,水稻全部用生物肥培育,和常规稻比起来,这些稻子既省种,又省工,种子只需要插常规稻3分之一的数量,它的用种量更少,最多可以达到400到500公斤,只是一般复交水稻亩产的一半,加上培育成本很高,虽然示范成功,不过目前还难以被大众享用。不过他们还会将继续进行国内超有机稻的培育实验,并研制提高产量的方法,让更多的人可以吃上真正的绿色大米。
UA=Mozilla/5.0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ompatible; ClaudeBot/1.0; +claudebot@anthropic.com) SiteID:1969